旅法诗人张如凌:中法诗歌交流何以扣人心扉?

李洋
2022-08-21
来源:中国新闻社

“2022中国当代诗歌朗诵会”近日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受到中法两国文化界瞩目。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此次活动的策划人、知名旅法诗人张如凌,请她阐述中法诗歌交流现状,以及两国诗歌交流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影响。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是“2022中国当代诗歌朗诵会”的策划人,请谈谈此次活动的策划思路。该活动对于中法诗歌交流有何意义?


张如凌:受中国作家协会邀请,我策划组织了此次诗歌朗诵会,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以及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都给予了重要支持。

此次朗诵会上,诗歌不仅被朗读,还配上了大提琴、长笛以及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埙和现代舞等,东西方艺术、古典与现代交融,令诗歌的表现形式更丰富饱满和新颖立体。诗歌朗诵与朗读不同,朗诵会就更要有一种格调和境界,要求朗诵者将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准确地传递给观众,并使之受到“感染”和“召唤”。


微信图片_20220819095857

“2022中国当代诗歌朗诵会”活动策划人、旅法诗人张如凌。中新社记者 李洋 摄


如何在十分有限的空间与时间中,完美和谐地把诗歌、音乐、舞姿和画面呈现给观众,使后三者不喧宾夺主,而是始终围绕诗人的诗歌来锦上添花地营造典雅脱俗的氛围,烘托出诗歌传神的意境,让诗歌叩响当晚中法观众的心扉,这次朗诵会是一次尝试和创新。



微信图片_20220819095906

6月30日晚,“2022中国当代诗歌朗诵会”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中新社记者李洋 摄


我认为,中国诗歌在唐代就已达到鼎盛期,更是追求诗、乐、画融为一体的艺术至臻境界。古人讲究雅品慢赏,现代人似乎追求浅表的感官刺激更多一些。我就想将传统艺术用当代艺术的意境恰到好处地演绎,诠释当代诗歌的语境与意象。但实现的过程还是有很高难度的。从朗诵会结束后观众们的反馈来看,这次实践非常成功,也将为我们今后的诗歌交流形式提供很好的示范。

最使我感动的是国际诗歌界泰斗、92岁高龄的阿多尼斯亲自来捧场;还有图卢兹诗歌学院首席秘书长也远道赶来致辞。中国诗人们能在异国他乡寻觅到真心喜爱并专注倾听其诗作的观众和读者,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中新社记者:朗诵会上的诗作都是中国现代诗歌,您认为法国受众是否能很好地理解?如何更好地让中国现代诗歌“走出去”?


张如凌: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成就登峰造极,国际影响力大,以至于和许多法国人谈及诗歌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知道唐诗宋词。实际上,中国现代诗歌的启蒙和发展深受法国诗歌的影响,特别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阿波利奈尔等法国诗人的作品。法国诗歌界几乎人人知道李白、杜甫,却很少有人能说得出几个中国当代诗人的名字。我认为,推广中国现代诗歌十分有必要,因为现代诗歌反映着中国的现实和思潮,这是让法国和国际社会了解并理解中国的一个文化渠道。

此次朗诵会邀请了赵丽宏、陈东东、欧阳江河和李少君四位中国当代诗坛的代表人物分别朗读各自作品。他们的诗歌风格各异,能让法国观众和读者直观感受中国当代诗歌的多样性。由于语言的限制,对于法国观众而言,中国现代诗歌的传情达意肯定不如母语,但是借助音乐、舞蹈以及朗诵者们充沛的情感表达,他们能够感受诗歌所传递出的思想意境。这次朗诵会主要是面向法语观众,我对中法文的朗诵都尽量做到精益求精,给观众展现整体的高雅魅力与品质。

中国现代诗歌一点不缺乏优秀作品,但确实欠缺“走出去”的舞台。作为在中法两国诗歌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并长期致力于推动中法文化交流的诗人,我非常希望能够用个人的微薄之力,帮助优秀的中国现代诗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为更广大的读者群所喜爱。


中新社记者:目前中法诗歌交流越来越多,在您看来诗歌交流在中法文化交流中处于何种地位?

张如凌:中法诗歌交流日渐频繁。在我看来,诗歌交流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或许是比较有优势的,因为诗歌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容易为人所接受和吟诵,传播力强。我衷心希望中国的诗人们多多创作佳作,中国作协或各类文艺团体能多组织与法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共同推动中法文化交流。


微信图片_20220819095913

“2014中法诗歌节”上的诗歌朗诵。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诗歌是文学艺术中非常小众的一种文学表达形式,诗歌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地位始终属于“阳春白雪”,始终在金字塔的塔尖之上,受众相对很小。但是,诗歌又是最能撼动人心,叩响人心,且无疆界的文学形式。诗歌是没有国界的,虽然语言文字不同,但诗人表达的情感是相通的,想表达的主题、思想也是相融的。作为侨居法国的诗人,我非常希望故乡的优秀诗人能多被法国人了解和解读。


中新社记者:您曾说过,乡愁是永恒的主题,西方文字中乡愁常常与怀旧同义。离别、思念、乡愁的诗歌主题,是否更容易同时获得中法两国受众的共鸣?


张如凌: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诗人的乡愁诗“绝世无双”;也正因为那些脍炙人口的表达乡愁离别的唐宋诗词传入法国和其他国家,才使唐宋诗人的大量作品成了国际诗歌史上永恒的瑰宝。在中国古代,诗人们离开故乡,千里迢迢远赴他乡求学或赴任,不知归期。他们用诗歌叹唱对亲人、故土的怀念,每一首诗都是发自内心的绝唱,每一首诗都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诗人和法国诗人。


微信图片_20220819095918

2019年4月22日,湖北省保康县实验小学学生在校园里诵读《唐诗三百首》。中新社发 杨韬 摄


乡愁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中国人还是法国人,都可以体会离别和乡愁,它与爱的主题一样是永恒的,是诗人真实的情感抒发。特别是我早年离开故土在异乡奋斗拼搏,40年漂泊海外,内心的思乡之情和离愁别绪在我人生中占了很大篇幅。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岁月的沉淀,我对于人生有了更多思考。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之精彩,诗歌应以韵律之美书写出思想的深度,“我手写我心”才是最重要的。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应如何进一步推动中法诗歌交流?在当前疫情背景下,您对下一步的诗歌交流活动有何规划?


张如凌:世事纷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对话。我相信,诗歌就是那座人类心灵交流的桥梁。疫情令国际旅行变得困难,因此近阶段的交流活动可能只能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我希望能把中法诗歌交流会做成一个常态化的活动,帮助两国诗人有更多的交流,促进两国民心相通。同时,我也希望能邀请中国诗人来法国参加各种诗歌活动,相信异域之旅一定会给他们带来更多创作灵感。

我时常受邀参加中国的国际诗歌节,与故乡的诗人们关于诗歌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越来越多。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决心要将故乡的优秀诗人们逐一推介给法国文化出版界和诗歌界,目前也已着手在做。当中国作协邀请我负责和策划法国“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诗歌板块的活动,我欣然应允,并愿为作协长期义务推广中国诗人。已故著名诗人白桦曾寄语我:“你正在回归你自己,岁月阻挡不了你的回归。这比你的所有的成功都要令人愉悦。”他的鼓励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余生多创作一些好诗,重新回归到诗人的行列中,并为故乡的诗人实实在在做些事。这就是我的初心。


微信图片_20220819095924

中新社记者 李洋 摄


受访者简介:张如凌,法籍华裔诗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受聘担任复旦大学及母校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她的诗歌常登载于中国重要诗歌与文学专刊以及法国的报刊杂志。自1997年首部个人诗集《中国红》问世,迄今已出版《法国蓝》《中国红》(2013)、《灵魂的门,虚掩着》(2019)、《放逐的灵魂》(2021)等七部双语个人诗集,其中《法国蓝》中法文对照版于2014年3月在巴黎书展首次亮相。

阅读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