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矾山(散文)
汤苏文
从老一辈的故事里听说过矾山,从小时候山里亲戚携带来的新鲜山货那里羡慕过矾山。曾经,条件艰苦的岁月里,当一块晶莹透明的明矾石沿着缸边或桶边轻轻一抹,不一会儿,浑浊的塘水便出现悬浮状物质,最后水质碧清,而泥质全部沉淀在缸底或者桶底。这让我浮想联翩,矾山,那是个多么神奇的地方,那里有矾矿,盛产明矾,那是一处繁荣富庶所在呀!
后来在朋友们的文章中读到过矾山,矾山在我心中的印象愈加深刻。如今,我有幸随着县散文家协会采风的老师们一道感受了矾山,我惊诧了,矾山的厚重、丰富与美,远不是我的一点浅显文字所能表达。矾山如诗,饱含着无尽的古意、无穷的新意和无限的情意;矾山如画,是山水画的杰作,又不乏有油画般的色彩与写意;矾山是一首乐曲,它是远古与现代交融的美妙交响。
千年矾都,山水意境。矾山镇因矾得名,因矾成镇,素有“千年矾都”的美称。在这里,矗立山坡、高耸入云的八大窑气势雄伟,散发着古老的历史气息,独轮车辙,历经千年风霜,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在这里,享有“安徽富硒蓝莓第一村”美誉的乐华村,景色迷人;在这里,乡野度假营地竹溪乔冲掩映在“天然氧吧”的乔冲村之中,竹林深深,溪水潺潺,充满新奇感受的特色客房,让人深度体验庐南的山水情趣。这里是清朝爱国将领刘秉璋的故里,这里有满身斑驳痕迹,蔓延着岁月悠长的矾山老街,这里有着数不清的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有来历和故事,许多景点都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庐南川藏线,全长120公里,途经矾山、龙桥、罗河、泥河镇14个村居,不仅是一条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路线,也是一个融合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旅游胜地,它把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巧妙地串联在了一起,而矾山镇双顶山的“六道湾”则是庐南川藏线的精华路段,山路盘缠于山林之间,犹如一条彩带在青山翠绿中蜿蜒,乘车穿行到这里,随着曲折起伏的变换,扑入眼帘的是新鲜刺激、动感炫目的美景大片,而其寓意也非常美好:历经曲折,人生终成坦途。
寨基山,东汉为黄穰屯兵之地,山势险峻,丛林浩莽,雄峙四方,历代为兵家据守和地方避难所用,兵寨遗迹尚存,人文风光独厚。站在寨基山上俯瞰万亩竹海、金色的田园、弯曲的公路、白墙黛瓦的民居,掩映在翠绿的竹海之中,竹海、村落、公路、小溪融为一体,虽已初冬,也是满眼绿意。
釜顶山,为合肥西南第二大高山,相传观音菩萨南巡,曾在此山歇脚,与众佛砌灶围锅聚餐,形成近百平方米大坑,状如一口深陷的大锅,釜顶山由此而得名。釜顶山层峦叠嶂,四周被奇峰簇拥,山下松涛阵阵,山腰茶园青青,山顶遍布奇石古树,每当春天来临,漫山便会开满了映山红花。登临釜顶山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便会在脑海中跌宕,而当夕阳西斜,山色如黛,连绵的群山起伏在眼前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伟人《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词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巴滩河,富有诗意的名字,一个触发人情思的地方。浅浅的河床,流淌的不仅是一汪碧水,更是山村里的悠悠岁月,一种静美的慢时光。谁都可以想象,曾几何时,春水荡漾、枫柳轻扬的河边,牵牛欢唱的山间少年,还有赤脚割草的清纯少女,在这里刻下过多少浪漫而温馨的岁月诗章。巴滩河的上游就是著名的关庙水库,水库因附近的关帝庙而得名,水库由两山夹沟下面平地垒坝而成,水深面阔,有湖光山影的韵致,是典型的山清水秀、山水相依的秀美风景,由于修建了泄洪道、漫道以及湖心亭,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沿着一条幽深的车道,驶进一个名叫许老的村庄,年代久远的土墙老屋靠山而立,让人生发出一种岁月纵深的感怀。室内的旧蓑衣和竹斗笠,静静地挂在墙柱上,无声地诉说着岁月沧桑,让人仿佛伸手就会触摸到久远的时光与过往。村庄的四周山林茂密,房前的山涧溪流淙淙,越过山涧上的桥面,心中就会自然涌起小桥流水、烟火人家的词汇,而与此同时,另一种疑问也在心中潜滋暗长,很久以前,在幽深的山旮旯里,这里的人们是生活在怎样的一种自给自足、落后却又充实的时光里,这许老是否就是一个桃源般的秘境所在?!
望湖寺位于矾山镇刘屯村稻箩尖,始建于明末,原名稻箩尖寺。望湖寺以峰秀石峭松奇花盛庙古佛灵而闻名,立于寺后的稻箩尖山顶,可遥望黄陂湖风光。寺内清静雅致,有一种不染尘埃的意趣。
矾山的文旅建设成果是丰硕的,新时代的矾山建设者们特别注重文旅内涵的提升,不仅将观景台、川藏线等处打造得独具特色,许多景点还别具匠心地建造起了亭子,亭子上有极具创意的名称,有名家特撰的楹联,有书法家题字,让景点故事和情景鲜活生动起来。据说,庐江矾矿国家工业遗址公园和钟山铁矿高端康养园正在着力打造,曾经千疮百孔的矿山被治理,绿化美化成景,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游人如织。
不难想象,一个地方的文旅建设成就主要依靠党政部门的深谋远虑,同时也离不开有修养、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有识之士倾力协助。在矾山,才华横溢、功底深厚、文采斐然的镇文联副主席刘见龙先生,无私地将自己的智慧熔铸到家乡的文化建设中,为矾山镇的文旅建设增味增色,豪放的个性,鲜明地表达出了对家乡的热爱、对文化的热衷、对朋友的热忱。
作别矾山,感激和眷恋与山水同在。我深怀虔诚和崇敬而来,渴望收获一缕记忆的云彩,而且我祈愿:只要青山在,人未老,我还会再来!
作者简介:
汤苏文,男,网名万水,安徽庐江人,文学爱好者,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2001年开始写作,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及网络。